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

简介

乙型肝炎是一种什么疾病?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血液 、体液和母婴传播,易感人群为体内无乙肝表面抗原者[1]

乙肝活动期的主要症状为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肝脏肿大、肝区疼痛,有时可见尿黄、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1]

主要治疗方式为抗病毒治疗,但目前尚无根治慢性乙肝的药物。患者应做好定期复查及随访[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哪些类型?

急性乙型肝炎: 既往未感染过乙肝病毒,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乙肝病毒 DNA 阳性六个月内。成人急性乙肝一般为自限行疾病(依靠机体自身调节能控制疾病发展,使其逐渐恢复和痊愈),不需要抗病毒治疗,多可自愈[1]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携带者即被乙肝病毒感染,但是肝脏没有出现损害的患者[1]。乙肝病毒携带者通常无需治疗,但需定期随访、检查,当病情变化时需及时治疗。可细分为以下几类:

慢性 HBV 携带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 DNA 阳性,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或乙型肝炎 e 抗体(抗-HBe)阳性,一年内连续随访三次,每次至少间隔三个月,均显示转氨酶在正常范围,乙肝病毒 DNA 通常处于高水平,肝组织学检查无病变或病变轻微。

低复制 HBsAg 携带者:血清 HBsAg 阳性,HBeAg 阴性,抗-HBe 阳性或阴性,乙肝病毒 DNA 低于检测下限,一年内连续随访三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三个月,谷草和谷丙转氨酶均在正常范围。

慢性乙型肝炎[1]:HBsAg和乙肝 DNA 阳性,同时伴有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改变,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需积极抗病毒治疗。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1]:HBsAg 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乙肝病毒 DNA 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表现(乏力、厌油、右上腹不适等症状及体征)。也需要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否则易对肝脏造成损伤。

乙型肝炎在我国常见吗?

常见。

调查显示,2016 年我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流行率估计为 6.1%,即每 1000 人约有 61 人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推算我国目前有乙肝病毒感染者约为 8600 万人[2]

乙型肝炎应该在哪个科就诊?

肝病科、传染病科、感染科、消化内科。

症状

乙型肝炎常见的表现有哪些?

表现因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不同。

乙型肝炎病人常见的表现有身体乏力、容易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尿黄,或有轻度发热。病情较重时可以有皮肤、巩膜黄染。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隐痛、压痛。

病因

乙型肝炎的病因是什么?

病因就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

乙型肝炎会传染吗?

会传染,传染源乙肝患者和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

传染性主要取决于患者血液中病毒含量,含量越高,传染性越高[1]

乙型肝炎的传染途径有哪些?

血液、体液传播[1]:乙肝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及其他体液中。病毒可通过输血、使用消毒不充分的医疗器具、共用剃须刀、牙刷等途径进入人体继而发生感染。

母婴传播[1]:可分为宫内感染、围生期感染、分娩后感染。围生期是指自怀孕第 28 周到出生后一周这段时期,包括分娩过程,病毒在此阶段由母亲的血液、羊水或阴道分泌物从胎儿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造成围生期感染,为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病毒也可因胎盘剥离在宫内传染给胎儿,或出生后母婴亲密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1]: 乙肝病毒广泛存在于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所以与患者进行性行为时有可能感染乙肝,当口腔和肛门存在破损伤口或溃疡时也可能通过口交和肛交传播。

乙型肝炎哪些人容易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的易感人群有以下一些[2,3]

  • 无乙肝表面抗体的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
  • 接受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
  • 免疫力功能低下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
  • 有同性性伴侣者、有多个性伴侣者、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和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共同进餐、工作会不会被传染?

不会[2,3]

因为乙肝病毒不会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使用同一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乙肝。

乙型肝炎会不会通过蚊虫叮咬等传播?

暂无证据表明乙型肝炎会通过蚊虫叮咬传播[2]

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未发现乙肝病毒能经吸血昆虫(蚊子和臭虫等)传播的情况,因此可以说乙肝不会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乙型肝炎会遗传吗?

乙肝不会遗传[4]

男性乙肝患者不遗传给孩子,女性乙肝患者的孩子出生时可能有乙肝,那是 HBV 通过垂直传播的方式传染给孩子的,不属于遗传。

因此当女性有乙肝时,在生育时应做好必要的措施,避免新生儿发生感染。

诊断

乙型肝炎需要做哪些检查来诊断?

乙肝五项检查:俗称乙肝两对半检查,具体检查项目如下[3]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感染乙肝的标志, 一般在感染后的 2~6 个月在血清中表达出来。
  •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在血液中出现,表示具有对乙肝病毒的特异的免疫力。
  • 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是乙肝病毒在人体内活跃复制的标志,表明此时具有强传染性。
  • 乙型肝炎 e 抗体(抗-HBe):是病毒复制受到抑制的标志,当其呈阳性时,一般表明乙肝病毒复制低、传染性减弱。
  •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只要感染过乙肝病毒,无论病毒是否被清除,此抗体检测多为阳性。

HBV DNA 检查:主要用于评估乙肝病毒感染者病毒复制水平、传染性大小,是抗病毒治疗适应证选择及疗效判断的重要指标[3]

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 、谷草转氨酶(AST) 、胆红素、甲胎蛋白、凝血功能相关等检查,能间接反映肝细胞合成、代谢、分解功能,以及肝细胞的炎症程度等[3]。 血液检查:肝功能异常时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等水平均可能出现异常,进行血常规检查有助于后续诊断。

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超声、CT、MRI。乙型肝炎的病人进行影像学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肝脏的大小、形态,门静脉内径,脾的大小,了解有没有肝硬化、肝脏肿瘤等,对于检测和诊断有重要的意义[3]

乙肝是如何判断其传染性高低的?

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传染性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的乙肝病毒 DNA 水平,水平高时传染性也高。

乙型肝炎检查两对半显示抗-HBs 阳性,说明什么?

乙肝两对半中抗-HBs(HBsAb)为保护性抗体,其阳性表示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见于乙型肝炎康复者及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者。

乙型肝炎检查中的大三阳和小三阳有什么意义?

  • 大三阳:指的是乙肝五项检查中表面抗原、e 抗原、核心抗体这三项指标阳性。说明了病毒正在体内正处于活跃地复制、繁殖,患者传染性较强,也很有可能发展为慢性乙肝。大三阳患者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有少数患者会出现肝区不适、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 小三阳:指的是乙肝五项检查中表面抗原、e 抗体、核心抗体这三项指标阳性。此时患者的传染性相对较弱。通常是由大三阳转变而来,也要经常监测病情,必要时要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大三阳一定比小三阳严重吗?

不一定。

大三阳和小三阳只表示病毒复制的情况,并不直接反应肝脏损害的程度。要了解肝炎病情是否严重,还应进行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肝脏穿刺活检、凝血功能等综合判定。

治疗

乙型肝炎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吗?

看具体属于哪种情况: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每 3~6 个月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乙肝病毒检测,甲胎蛋白、腹部 B 超等一次,门诊随访即可。

对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阳性,乙肝病毒 DNA 阳性同时伴有转氨酶持续或反复升高的乙型肝炎患者,要持续监测,病情加重及恶化时需要住院监测、治疗。

乙型肝炎如何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治疗。但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需治疗,只需定期随访、检查。

抗病毒治疗[3]包括:

核苷类药物:包括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AF)、替比夫定(LdT)等药物。不良反应少见,如肾损伤、骨损伤、乳酸中毒等。

干扰素类药物:包括 Peg-IFN-α 和干扰素-α。可能引起发热、肌肉疼痛、疲乏无力等副作用。

乙型肝炎能完全治愈吗?

慢性乙型肝炎不能完全治愈。

医学发展到现在还是没有办法彻底治愈慢性乙型肝炎,但是根据病情和感染方式不同及个体不同,大多数患者可以控制住病情,甚至终身不复发,部分患者通过联合治疗,有望达到「临床治愈」。

临床治愈标准为在不需要治疗后检测结果多次显示表面抗原阴性,血液中检测不到病毒基因。肝脏相关的生化检查指标正常,功能恢复、病变控制良好。但因乙肝病毒与人体的基因整合后形成的 cccDNA 可能还存在于肝细胞核内,因些极少数情况下病毒还有被激活的风险[3]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代偿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因此,乙肝患者一定要积极治疗。

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药物要吃一辈子吗?

不一定。如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消失后是可以考虑停药的。但要使 HBsAg 消失是有条件的:

治疗得早:如果治疗得晚,已经发展到肝硬化阶段,则需终身抗病毒治疗;要长期规律用药:如果治治停停,经常中断治疗,会造成病毒耐药,同时「HBsAg 消失」的目标也更难达到。

乙型肝炎病人治疗结束后应该在多久随访复查?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治疗结束后三个月内应每月检查一次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及乙肝病毒 DNA;之后每三个月检测一次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及乙肝病毒 DNA,至少随访 一年时间,以便及时发现肝炎复发及肝脏功能恶化。

对于转氨酶正常但是乙肝病毒 DNA 低于检测下限的人,建议至少每年进行一次乙肝病毒 DNA、肝功能、甲胎蛋白和超声影像检查。

对于转氨酶正常但是乙肝病毒 DNA 阳性者,建议每六个月进行一次乙肝病毒 DNA、肝功能、甲胎蛋白和超声影像检查。

对于肝硬化患者,应每三个月检查甲胎蛋白和腹部超声,必要时行腹部 CT 或核磁以早起发现肝细胞癌;对于肝硬化患者还应每 1~2 年进行胃镜检查,以观察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进展情况。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应该多久复查一次?

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应每 3~6 个月进行血常规、肝功能、乙肝两对半、乙肝病毒 DNA、甲胎蛋白、腹部 B 超和无创纤维化等检查,必要时行肝活检。

如果符合抗病毒治疗的指征,应该及时采取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病人吃药时要注意什么?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人用药不宜过多过杂,药物基本都是经过肝脏「解毒」代谢,用药过多过杂会增加肝脏负担,会加重已经存在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情。

生活

乙型肝炎患者可以结婚吗?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人可以结婚。

乙肝是婚前检查的常规项目,并不意味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能结婚,只是婚后要积极治疗,在性生活和生育时做好防护措施。

乙型肝炎影响性生活吗?

大多数情况下不影响性生活。

急性乙肝患者应避免性生活,急性乙肝传染性强,身体乏力、黄疸等症状严重,应卧床休息。

慢性乙肝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在症状较轻、肝功能无异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性生活。如果肝功能出现损害,如转氨酶不稳定或持续升高,出现黄疽时应终止性生活。过性生活时戴避孕套,以免交叉传染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患者可以怀孕吗?

乙肝患者可以怀孕[4]

急性乙肝患者不宜怀孕,因其有疲乏、食欲不振的症状,严重者可能有黄疸,应卧床休息,等病情康复后再考虑怀孕。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不宜怀孕,因其肝功能损害严重,多有轻重不一的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怀孕会加重肝功能的负担,使病情更加严重。

慢性迁延乙肝患者,建议治疗后达到无症状、肝功能完全正常的临床治愈标准,病情充分稳定的情况下,再做怀孕的准备。乙肝病毒携带者,经检查后病毒标志物抗体阳性,始终无肝炎症状、无肝功能异常、肝脏影像学检查正常,可以怀孕。

乙肝患者想生孩子,应该如何备孕?

推荐使用乙肝疫苗。

乙肝携带患者告知风险,可以妊娠。告知乙肝携带者,分娩后 12 小时内,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按规定接种乙肝疫苗[4,5]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生孩子时应该注意什么?

HBsAg 阳性母亲生的孩子,应该在出生后 24 小时内尽早(最好在 12 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丙种球蛋白,同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在 1 个月和 6 个月时分别接种第 2 和第 3 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明显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4,5]

乙型肝炎患者可以哺乳吗?

乙肝妈妈可以哺乳,但需做好隔断准备,方法为分娩后 12 小时之内给婴儿注射乙肝丙种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4,5]

分娩后仍需抗病毒治疗肝炎的患者,若服用了可能对婴儿不安全的药物,不宜母乳喂养。母亲存在肝功能异常,也不宜母乳喂养。当母亲乳头皲裂出血或婴儿口腔粘膜有损伤时,应暂停哺乳。不能口对口喂哺婴儿,奶具应煮沸消毒后使用。

乙型肝炎患者饮食方面应该注意哪些?

得了慢性乙型肝炎后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可选鸡蛋、瘦肉、牛奶、鱼虾等。

少吃油炸及油腻食品,例如肥肉,以减轻肝脏负担。

食物要特别强调新鲜,在使用海鲜类产品时,应特别注意卫生。

严禁饮酒。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人必须戒酒,酒精主要在肝脏代谢,饮酒后酒精在肝脏代谢时可以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进而加重慢性乙型肝炎病情[6]

忌食辛辣,辛辣食物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较大,严重者可导致胃炎、胃溃疡。肝炎病人本身就有消化道不适症状,会加重消化道不适。

乙型肝炎患者生活上应该注意哪些?

慢性乙型肝炎,生活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当转氨酶明显升高时,应注意卧床休息,绝不可劳累过度,当转氨酶完全正常后,可逐渐增加活动,并适量锻炼,以身体不会感到疲劳为宜,例如太极拳、散步等运动方式[1]
  • 保持乐观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过分顾虑疾病,整天闷闷不乐,会影响睡眠和食欲,而良好的心情对于病情的恢复是非常有利的。
  • 肝功能(转氨酶)正常三个月以上者,可逐渐从事轻工作,然后逐渐增加工作量,直至恢复原工作。
  • 慢性乙肝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极易被各种病毒、细菌等感染,这样会使本来已经静止或趋于痊愈的病情再度活动和恶化。患者在饮食起居、个人卫生等方面都应加倍小心,要适当锻炼,根据天气温度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和各种感染。
  • 慢性乙肝患者宜食含优质蛋白质高的食物(豆制品、鱼肉等),注意高纤维(如芹菜、竹笋)、高维生素(新鲜的蔬菜水果)食物和硒(花生、大豆等)的补充及低脂肪、适当的糖饮食。
  • 慢性乙肝患者可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甲胎蛋白和腹部 B 超。

    预防

    乙型肝炎如何预防?

    要预防慢性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 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危险性较高的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等)[3]

    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意外接触后该怎么办?

    意外接触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或体液后,应该马上行乙肝病毒 DNA、乙肝两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检测,酌情在三个月和六个月内复查。

    如果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 阳性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

    如果没有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然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 10 mIU/L 或抗-HBs 水平不详的人,应该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并在一个月和六个月后分别接种第二和第三针乙型肝炎疫苗。

    参考资料监制:刘恩茂
    [1] 李兰娟,任红. 传染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崔富强,庄辉. 中国乙型肝炎的流行及控制进展[J]. 中国病毒病杂志,2018,8(04): 257-264.
    [3] 王贵强,王福生,庄辉,等.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35(12): 2648-2669.
    [4]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2020)[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20(05):291-299.
    [5] 孙冬黎,郑彩虹. 妊娠期和哺乳期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的安全性[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7,34(11):1635-1642.
    [6] 邱红梅,邓辛香,彭忠田. 个性化护理措施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效果评价[J]. 实用医学杂志,2014(12):1999-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