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略HIV感染者发生肝损伤的风险

肝损伤

别忽略HIV感染者发生肝损伤的风险

HIV感染者发生肝损伤的风险。近年来,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方案不断更新,显著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艾滋病相关疾病的死亡率也逐步下降。

然而,在ART时代,肝脏疾病则上升为艾滋病死亡率中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占所有艾滋病病例死亡率的14%~18%。艾滋病患者的肝损伤主要包括肝功异常、肝衰竭、肝纤维化、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和终末期肝病表现。

除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本身对肝细胞的直接作用外,HIV合并感染和治疗用药物也可引起肝脏损伤,临床医生应予以重视。

多重病毒感染会加速肝损伤

由于传播途径相同,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与HIV合并感染很常见,是造成HIV感染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病毒共同的感染途径包括静脉注射吸毒、怀孕或分娩期间的母婴垂直传播及性接触等。

HIV/HCV合并感染 数据显示,全球约有700万人有HIV/HCV合并感染,静脉注射吸毒HIV患者的HCV合并感染率大于75%。

男男同性恋(MSM)是HIV/HCV合并感染以及再感染的另一个风险因素,因为精液中及直肠中存在HCV。HIV/HCV合并感染者肝纤维化进展、肝功能失代偿、肝细胞癌的发生率均加快,最终使肝脏相关死亡率增加。

HIV/HBV合并感染 在美国,每10名HIV感染者中就有1人合并感染HBV。我国各地区报道的HIV/HBV合并感染率在5.9%~38%。

合并HIV感染者因肝病死亡的概率是单独HBV感染者的19倍,也是单独HIV感染者死亡率的9倍,二者合并感染可促进感染者肝脏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增加HBV-DNA复制以及CD4+T淋巴细胞的破坏,进而转化为肝癌的风险增加。

还有一部分艾滋病患者同时合并HBV和HCV两种病毒,需在抗HCV之前抗HBV治疗,待HBV-DNA载量检测不到时再开始直接抗病毒治疗,以免引起HBV-DNA的反跳。

HIV感染合并肝梅毒 患者的早期病变为螺旋体血症引起的粟粒样肉芽肿,症状为肝大和黄疸,与肝炎相似。晚期病变为树胶样肿或树胶样肿性浸润,可分肿块型、胆石症型、肝脓肿型及肝硬化型。

HIV感染可继发多种肝病

HIV感染可继发肝结核、肝脓肿、肝淋巴瘤等一系列肝脏疾病。50%的HIV和结核杆菌(TB)合并感染患者存在肺外结核,最常见的是肝结核,这是由各种肝外结核菌播散到肝脏所致,主要症状有发热、食欲不振、乏力、黄疸、肝区或右上腹痛及肝大、腹腔积液等。HIV感染继发的肝脓肿是细菌、真菌或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等多种微生物所致的肝脏化脓性病变,临床症状包括发热、黄疸、肝区痛、肝大等。

HIV感染还可继发淋巴瘤,临床症状包括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发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包括肝脏。

抗艾药物也可致肝损伤

肝损害是ART治疗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药方案又增加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大约10%的HIV患者出现严重的ART所致肝功能衰竭。

ART所致肝脏损害的机制主要包括直接毒性、线粒体毒性、超敏反应及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

很多治疗AIDS继发感染或肿瘤引起的药物也可引起肝损害,如治疗结核的药物,包括异烟肼、吡嗪酰胺、利福平、利福布汀、利福喷汀、对氨基水杨酸钠等;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等;抗真菌药物,包括伏立康唑等;化疗药物,包括环磷酰胺、氨甲蝶呤、5-FU等。

应该强调的是,在ART时代,临床医生对肝脏疾病的管理需要深刻认识到:HIV感染者中的肝脏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机会性感染的并发症转变为药物副作用、HIV与HCV或/和HBV合并感染、脂肪肝等。

临床医生应当调整相应的管理重点和治疗策略,以最大限度减少HIV感染者发生肝损害的机会,降低HIV感染者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