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箱 - Tool Box

使用我们的工具箱,您可快速了解到关于HIV及相关性传播疾病的科普内容。

HIV概述

HIV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英文缩写。

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是艾滋病毒感染的晚期阶段。

了解更多

艾滋病毒感染的三个阶段是(1)急性艾滋病毒感染,(2)慢性艾滋病毒感染和(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

阅读更多

检测是唯一能知晓您当前HIV状况的方式。了解自身的HIV状况能保护您和他人的健康。

若您近期有过高危行为,或处于性活跃期,您应适当增加检测频率,如每3-6个月检测一次。

HIV检测的主流方式有:抗体检测;抗体抗原检测;核酸检测。

阅读更多

目前,世界上暂未有批准的艾滋病毒疫苗。但研究正在进行中。目前艾滋病毒疫苗,仅在临床试验中使用。

阅读更多

HIV的人际传播只能通过特定活动(如性行为或注射毒品使用)获得或传播艾滋病毒。HIV可通过以下体液交换进行传播:

  • 血液
  • 精液
  • 精液前液/前列腺液
  • 直肠液
  • 阴道液
  • 母乳

只有当这些液体接触到粘膜或受损组织或直接注射到血液中(从针头或注射器)时,艾滋病毒才有可能传播。粘膜位于直肠、阴道、阴茎开口和口腔内。

目前,HIV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传播:

  • 与感染艾滋病毒的人进行肛交或阴道性交,不使用避孕套或服用药物预防或治疗艾滋病毒
  • 与感染艾滋病毒的人共享注射药物设备(作品),如针头

艾滋病也可通过母婴传播。

阅读更多

在感染艾滋病毒后的2到4周内,有些人可能会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如发烧、发冷或皮疹。症状可能会持续几天到几周。艾滋病毒的其他可能症状包括盗汗、肌肉疼痛、喉咙痛、疲劳、淋巴结肿大和口腔溃疡。有这些症状并不意味着你感染了艾滋病毒。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同样的症状。检测是唯一知晓感染状况的方式。

发烧、虚弱和体重减轻等症状可能是一个人的HIV感染已经发展为艾滋病的迹象。然而,艾滋病的诊断基于以下标准:

 

  • CD4计数下降到200个单元/Mm3以下。

 

或者

 

  • 存在某些机会性感染。

 

尽管艾滋病诊断表明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害,但HIV药物仍然可以帮助处于艾滋病毒感染现阶段的人。

HIV暴露前预防|PrEP

PrEP是“HIV暴露前预防”的缩写,是一种提前使用可提供有效预防HIV感染的药物。阅读更多

任何HIV阴性人群都可以使用PrEP作为HIV防护。开始使用前,需确认HIV状况及肝肾功能。

PrEP的副作用因人而异,目前为止该药物还未出现过严重副作用的案例。短期副作用包括头痛、肠胃不适与食欲不振、疲倦及体重减轻。在一些研究中,有2%服用PrEP的人士有肌酐清除率和肾小球滤过率轻微减少,以及骨质密度轻微流失的情况。但一般人士在停止服用PrEP后,副作用都会消失。

PrEP事前吃,可预防HIV。如果没有事前吃PrEP,不小心高危了,那就需要吃事后阻断PEP。详细解释

 

根据美国CDC官网数据:每天持续服用时,PrEP最有效。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称,关于PrEP有效性的研究表明,持续使用PrEP可将性行为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降低约99%,注射药物感染的风险至少降低74%。若同时采用其他预防方法,如使用避孕套,合并PrEP使用,可以进一步降低一个人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及多国家疾控预防控制中心推荐的PrEP药物有Truvada(又名特鲁瓦达)有效成分为恩曲他滨/替诺福韦;另外美国CDC还把Descovy(又名达可挥)有效成分为恩曲他滨/替诺福韦艾拉酚胺,也列为PrEP备选药物。

特鲁瓦达适用于按日及按需服用方案;达可挥仅适用于按日使用。

两者具体的区别,点击阅读

不可以。

至今为止依然没有能够100%预防HIV感染的方式。且服用PrEP药物并不能百分百预防艾滋病毒感染,根据不同的服用方法,阻断效果在95%~86%之间。而且,PrEP只能预防HIV,不能预防普通的性传播疾病,比如梅毒,HPV(尖锐湿疣)淋病等。阅读更多

PrEP目前主流推荐2种服用方案:

  1. 按日服用,每日同一时间服用1粒。
  2. 按需服用,即2-1-1服用方式,在高危行为前2-24小时服用2粒,距离首次服用后24小时后再服用1粒,距离首次服用后48小时后再服用1粒,共4粒。(不适用生理女性,达可挥不适用此方案)

基于你当前正在使用的服用方案及发生的风险行为。男男性行为者,211使用方案若无高位行为,可在211结束后停药;若有高位行为,则需要在最后一次行为后继续使用7-10天。

生理女性,无高位行为应在最后一次行为后继续服用7-10天;有高危行为继续服用28天后停用。

再次服用前应确认HIV状况,并遵从医嘱开启使用。

HIV暴露后阻断|PEP

PEP, 又称艾滋暴露后阻断,是一种暴露于艾滋病毒后服用,用于防止艾滋感染的药物,也是艾滋的“后悔药”。

你必须在暴露后的72小时内服用PEP,越早服用成功率越高。

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前列腺液、直肠液、阴道分泌物、胸腹水、脑脊液和乳汁中,如果你有和潜在HIV感染者交换过以上体液,应考虑及时开启阻断。

发生高危行为之后,从HIV进入人体体内再到HIV在T细胞中大量复制的阶段,大约需要72个小时。 在这个时间段内,病毒还没有从初始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中扩散到其他的细胞中。通过合理及时的用药,可以防止病毒的复制与扩散。服药过程中,被HIV感染的第一批细胞会死掉,HIV就会从体内中清除,从而不会被感染。

服药时间:不能低于28天,需按时按量完成使用服药。

PEP的主要副作用为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神经症状包括失眠、多梦等。阻断药只需短期内服用,严重且不可逆的器质性器官病变发生率很低,服用期间应做好副作用监测。但千万不要因为副作用太大而自行停药。

完成28天阻断后,应在1个月及3个月后筛检HIV判定阻断效果。3个月后检查结果为阴,可判定阻断成功。

HIV治疗

如您在自我检测时发现疑似感染HIV,您应当尽快前往所在地疾控中心或医院做进一步核查。

在确诊HIV后及上药前还需要做CD4计数检测、病载检测、耐药性测试。以上测试的主要目的为确定该使用何种治疗方案。请与您的接诊医师讨论并听从医嘱尽快开启药物治疗。

艾滋病毒的治疗被称为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ART包括每天服用联合使用艾滋病毒药物(称为艾滋病毒治疗方案,也是人们常说的“鸡尾酒疗法”)。

HIV攻击并破坏免疫系统的抗感染CD4细胞(CD4 T淋巴细胞)。CD4细胞的丢失使身体难以抵御感染和某些与艾滋病毒相关的癌症。

HIV抗病毒药物可以防止艾滋病毒繁殖(复制自身),从而减少体内的艾滋病毒数量(称为病毒载量)。体内艾滋病毒的减少使免疫系统有机会恢复并产生更多的CD4细胞。尽管体内仍有一些艾滋病毒,但免疫系统足够强大,可以抵御感染和某些与艾滋病毒相关的癌症。

HIV感染者应在艾滋病毒诊断后尽快开始服用艾滋病毒药物。对于患有艾滋病定义条件或早期艾滋病毒感染的人来说,立即开始服用艾滋病毒药物尤为重要。阅读更多

每天服用HIV抗病毒药物可以防止艾滋病毒繁殖,从而降低艾滋病毒变异并产生耐药性艾滋病毒的风险。漏服抗病毒药物可能会使艾滋病毒成倍增加,这增加了耐药性和艾滋病毒治疗失败的风险。

艾滋病毒治疗方案的依从性不佳也可导致艾滋病毒破坏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受损使身体难以抵御感染和某些癌症,从而导致HIV感染末期(艾滋病期)的提早到来。

当一个人感染了艾滋病毒,病毒就会开始在体内繁殖。随着艾滋病毒的繁殖,它有时会改变形式(变异)。一个人服用抗HIV药物时出现的一些艾滋病毒突变可能导致抗药性艾滋病毒。

一旦出现耐药性,就意味着当前服用的抗HIV药物已经失效。换句话说,就是药物不能阻止HIV病毒的繁殖并导致治疗失败。

阅读更多

在您日常服用HIV抗病毒药物的过程中,您可能会遇到需要使用其他药物的情况。不同的HIV治疗方案中,包含不同的药物成分组合,如您需要在服用期间使用其他药物,请优先与您的医疗提供者(医师或药师)取得联系并遵从医嘱使用。

当然,除了药物件的相互作用,某些食物也可能与HIV抗病毒药物相互作用,在您开启服药前,务必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遵从医嘱使用。

如何避免药物、食物的相互作用?您可使用药物相互作用在线查询功能,提前进行了解,或与您的医疗提供方讨论沟通,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U=U 指的是Undetectable equals Untransmittable 的缩写,指的是HIV感染者按规定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血液中如果6个月以上测不到HIV病毒量或病毒有效抑制,并且持续保持时,HIV感染者经性行为方式将艾滋病毒传染给其阴性伴侣的传染风险为零,即“不具传染力”。阅读更多

 

其他性传播疾病|Other STDs

梅毒

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TP)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目前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1]

如果不及时治疗,本病危害性极大,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引起各种各样的症状。 如侵犯关节时可引起单处或多处关节同时发病,导致关节持续疼痛。或通过胎盘传播引 起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性梅毒,还可导致脑膜炎和主动脉疾病等严重并发症。

治疗药物首选青霉素,及早、足量、规范治疗,本病是可以被治愈的。

梅毒感染分三期:

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经过 2~3 周潜伏期后,即发生皮肤损害,叫做一期梅毒[1]。主要表现为硬下疳和硬化性淋巴结炎,一般无全身症状。

二期梅毒常发生于硬下疳消退 3~4 周后(感染 9~12 周后)[1],少数可与硬下疳同时出现。为梅毒螺旋体经血流传播全身引起各脏器出现多数小病灶。

三期梅毒发生于病后两年,但也可达 3~5 年,有多种症状且可导致残疾或死亡。

阅读更多

 

常见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性接触传: 约 95% 患者通过性接触,由皮肤黏膜微小破损传染[1]。未经治疗的患者在感染后 1~2 年内具有强传染性,随着病期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1]

垂直传播: 妊娠 四个月后 TP 可通过胎盘及脐静脉由母体传染给胎儿[1],分娩过程中新生儿通过产道时也可于头部、肩部擦伤处发生接触性感染。

其他途径: 冷藏 三天以内的梅毒患者血液仍具有传染性,输入此种血液可发生感染[1];少数患者可经医源性途径、接吻、握手、哺乳或接触污染衣物、用具而感染。

由于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因此须结合病史、体格检查(有无梅毒疹、硬下疳等特征性皮肤损害)和反复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血清学检查结果)方可明确诊断。

阅读更多

梅毒是常见的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有些患者往往羞于启齿而不予治疗,或者惊慌失措到不正规的诊所或者医院治疗,这种错误做法只会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发生更多器官、组织损害,出现各种组织器官受损症状,造成不可逆伤害甚至死亡。得了梅毒就应该正视它,而不能讳疾忌医,也不能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尽早、足量、足疗程的使用青霉素是可以治好的[1]

患者一旦出现梅毒症状或怀疑自己与梅毒患者接触后,请一定要尽早到正规医院的皮肤性病科门诊就诊。要知道,梅毒的早期治疗效果是要远远好于晚期治疗效果的[3]

阅读更多

首先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和婚外性生活,采取较为安全的性行为预防措施[3] 。

对患梅毒的孕妇,应及时给予有效治疗,以防止将梅毒感染给胎儿。未婚的感染梅毒者,避免性行为,治愈后方可再结婚[3],注意遵医嘱复查。

不使用不正规的血液制品。如需献血,要去正规采血点,在献血前需做全面的血液检查,预防感染;如需输血,需要输血单位出示所输血液的检查证明,防止不必要的麻烦发生。

梅毒患者在未治愈前应禁止任何形式的性行为或共用性玩具,如与梅毒患者发生性行为则必须使用安全套(但是使用安全套也不是百分百安全的)。

不与他人共用内裤、毛巾及其他日常洗漱用品,不与他人同盆而浴。

注意劳逸结合,体育锻炼能锻炼,每日保持适量运动,不过度劳累、注意休息,定期体检,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自身抵抗力[3]

HPV

尖锐湿疣和HPV,亦称人乳头瘤病毒、生殖器 HPV。

尖锐湿疣是一种常见 STI,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会通过性交时皮肤之间的接触传染 。

完整阅读

尖锐湿疣是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HPV是 DNA 病毒,没有囊膜,有高度的宿主选择性和组织特异性(虽然在人和动物中广泛分布,但只有人类会被感染),能引起人体皮肤和黏膜的鳞状上皮增殖形成皮表赘生物。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分离出超过160 多种 HPV 亚型[5]。其中 HPV 16、18、31、33 等为高危型 HPV 病毒,和一些较重的癌前病变及侵袭性癌有关。而 HPV 6、11、42、43 等为低危型 HPV 病毒,与尖锐湿疣及较轻癌前病变相关[1]

尖锐湿疣主要的传播方式为性接触传播。尖锐湿疣患者病损区皮肤排出人乳头瘤病毒,性接触时相互摩擦,使皮肤黏膜产生微裂隙让病毒进入皮肤而染病。此外,尖锐湿疣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途径传播,比如:

母婴传播,即生殖道感染 HPV的母亲通过胎盘、阴道分娩等途径传播给新生儿。

口、手接触已发生感染的生殖器也可传染 HPV[1]

一些共用的物品,如浴盆,毛巾等也可能造成传播。共用物品传播的关键在于被传染者皮肤黏膜有没有破口,如果没有,间接被传染的几率非常小。

尖锐湿疣的治疗有外用药、内服药、物理治疗几个部分。 外用药物:

鬼臼毒素酊:具有细胞毒性,可使疣体坏死,但有致畸作用,孕妇不能使用,育龄期女性使用时注意避孕[1]

咪喹莫特乳膏:使局部免疫反应增强,对于柔软非角化的疣,效果好,复发率低。但对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患者使用咪喹莫特应慎重。

三氯醋酸或二氯醋酸液:使疣体坏死、脱落,对皮肤的刺激比较大,使用时需要保护正常皮肤。

内服药物: 可以口服干扰素进行治疗。 

物理治疗: 通过激光、冷冻、电灼、微波等,去除疣体、促进皮肤、黏膜修复。如果疣体比较大,也可以进行手术切除。

尖锐湿疣主要是由于感染 HPV 引起的,所以,预防 HPV 感染的疫苗理论上可以起到预防尖锐湿疣的作用。

正确使用避孕套(但是避孕套不能百分百避免被传染)。

大多数情况下,熟悉尖锐湿疣临床表现的医生可在光线充足下,凭肉眼根据症状和体征直接临床诊断。如果皮疹长得并不典型,肉眼难以判断,可进行辅助检查或实验室检查。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醋酸白试验、皮肤镜检查、阴道窥器、阴道镜、肛门镜、直肠镜、尿道镜,这些辅助器械可以放大疣状物,方便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醋酸白试验:使用低浓度的醋酸涂在皮疹上,等 3~5 分钟后观察是否出现变白。当患者症状不典型时,使用此种方法可以有效与其他皮肤疾病进行鉴别[1]

阅读更多

丙肝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与甲肝、乙肝、戊肝等同属于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其他脏器亦可受累的传染病。一般以病毒感染后 6 个月为界,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丙肝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多数患者因没有明显症状而忽略了检查也错过了治疗,进而导致肝硬化、肝癌等恶性结局,因此丙肝也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通过合理治疗,丙肝可被「治愈」。

阅读更多

HCV 感染导致肝脏炎症,症状大多轻微。有症状的丙肝病患多表现为没有力气、不想吃东西、恶心呕吐、发烧、肚子不舒服等一般病毒感染的症状。另外一些病患还可能有皮肤及眼白发黄、尿色变深等表现。

由于感染 HCV 还会引起机体异常免疫反应,许多患者还会出现肝脏以外的外器官受累的表现,常见症状有关节肌肉疼痛、感觉异常(四肢麻木、刺痛感等)、严重皮肤瘙痒、嘴巴眼睛发干、蛋白尿血尿等等。

疾病晚期,肝脏受损严重,其所有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容易出血或出血不止,各种毒性产物、废物在体内积累,机体对抗各种病菌能力大大下降,从而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

丙肝是一种传染病,会传染。早期,我国许多丙肝感染者因输注不洁血制品而染病,现在由于对献血者的严格筛查,输血感染丙肝病毒(HCV)的风险大大下降。目前我国新发的 HCV 感染者主要为静脉毒瘾者。

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 共用注射器、针头。主要见于与 HCV 感染者共用针具(静脉毒瘾者),另外,在不正规场所接受纹身、穿孔、打耳洞等情况亦可造成感染。
  • 与 HCV 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同时患有其他性传播疾病,特别是合并 HIV 感染者,因性交感染 HCV 风险更高。
  • 除了输血及血制品,长期血透以及移植 HCV 感染者的器官,使用未经规范消毒的内镜、牙科器械等,也可能导致 HCV 传播;
  • 母婴传播。其机制尚未明了,生产时新生儿破损皮肤接触到母亲血液、阴道分泌物等带毒体液可解释部分病例。目前尚无预防 HCV 母婴传播的有效手段。
  • 医务工作者在使用和处理医疗器械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
  • 与 HCV 感染者共用可能会接触其血液的生活用品,比如剃须刀、牙刷等。

 

主要是抗病毒治疗。通过清除体内的丙肝病毒,来减轻肝脏损害,阻止其发展至肝硬化或肝细胞癌(肝癌)等恶性结局。

以前,治疗丙肝的标准抗病毒方案是干扰素 + 利巴韦林。干扰素不能直接清除病毒,只能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来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相当于「曲线救国」;利巴韦林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并不是单纯针对丙肝病毒的特效药。

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治疗丙肝的效果并不理想(治愈率 50% 以上),而且疗程长、副作用大,干扰素还不能口服、只能注射。

随着医学的进步,新的丙肝治疗药物——「直接抗病毒药(DAA)」——全面问世,给丙肝患者带来了治愈的新希望。

DAA 可直接作用于丙肝病毒蛋白酶、RNA 聚合酶,有效阻止病毒复制,治愈率可达 90% 以上。常见的 DAA 有「索非布韦」「特拉匹韦」等,各类 DAA 将在我国先后上市并进入医保。

有些情况下,丙肝患者使用 DAA 治疗时,也需要联用利巴韦林或干扰素。

 

可以。

丙肝病毒通过性行为传播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也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戴安全套),尽量保持单一的性伴侣,以减少传播及交叉感染风险。在此基础上还建议健康性伴侣每 6~12 个月去医院做丙肝检查,以防万一。

 

乙肝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血液 、体液和母婴传播,易感人群为体内无乙肝表面抗原者[1]

乙肝活动期的主要症状为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肝脏肿大、肝区疼痛,有时可见尿黄、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1]

主要治疗方式为抗病毒治疗,但目前尚无根治慢性乙肝的药物。患者应做好定期复查及随访[1]

阅读更多

 

表现因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不同。

乙型肝炎病人常见的表现有身体乏力、容易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尿黄,或有轻度发热。病情较重时可以有皮肤、巩膜黄染。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隐痛、压痛。

血液、体液传播[1]:乙肝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及其他体液中。病毒可通过输血、使用消毒不充分的医疗器具、共用剃须刀、牙刷等途径进入人体继而发生感染。

母婴传播[1]:可分为宫内感染、围生期感染、分娩后感染。围生期是指自怀孕第 28 周到出生后一周这段时期,包括分娩过程,病毒在此阶段由母亲的血液、羊水或阴道分泌物从胎儿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造成围生期感染,为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病毒也可因胎盘剥离在宫内传染给胎儿,或出生后母婴亲密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1]: 乙肝病毒广泛存在于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所以与患者进行性行为时有可能感染乙肝,当口腔和肛门存在破损伤口或溃疡时也可能通过口交和肛交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的易感人群有以下一些[2,3]

  • 无乙肝表面抗体的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
  • 接受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
  • 免疫力功能低下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
  • 有同性性伴侣者、有多个性伴侣者、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治疗。但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需治疗,只需定期随访、检查。

抗病毒治疗[3]包括:

核苷类药物:包括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AF)、替比夫定(LdT)等药物。不良反应少见,如肾损伤、骨损伤、乳酸中毒等。

干扰素类药物:包括 Peg-IFN-α 和干扰素-α。可能引起发热、肌肉疼痛、疲乏无力等副作用。

要预防慢性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 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危险性较高的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等)[3]